第六十二章 车 (第4/5页)
其次,对挽马也非常友好。两轮马车的车辕架在马匹身上,负担十分大,马很容易疲劳,寿命也更短。
第三,停车或换马时,马不在了,你得拿个东西垫在车辕下,马车无法自然停在那里。
总之,一旦坐了四轮马车,对两轮马车就不太看得上。
少府、内务府联合推进的四轮马车项目一共做出来了两辆车,型制并不一样。
从构造上来说,第一辆还是邵树德之前提的要求,由少府制作。上齿轮,人为调节两边轮子的转速,确保可以转弯。
他试过,确实能正常转弯,而且速度还不慢,感觉非常好。
当然,他也只是兜了一圈,并不知道这种手工打制的齿轮及滑动轴承的使用寿命是多久。说不定,用不了几天就磨损了呢?
第二辆就完全是另一种设计思路了。
它由内务府独立完成。
内务府没少府那么丰富的工匠资源,水平也不行,因此另辟蹊径,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路:即两个前轮装在一个车架上,两个后轮装在另一个车架上,后车架装在前车架上方,中间靠轴连接起来。
说白了,这就像是两个两轮马车堆叠在一起,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思路——欧洲早些年的四轮马车,就是这个造型。
邵树德想了想后,还是钦定了第二种车。
成本,始终还是成本。
靠能工巧匠特制的东西,他一概不喜。毕竟这种级别的工匠是有数的,请他们制作东西的成本十分高昂,他们的精力也很有限,产量会很低。
不能大批量、低成本制作的东西,就无法推广,意义就会大打折扣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