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九章 第二次科举改革 (第4/5页)
邵树德只关注武夫们的情绪,文人的统战价值,就当前而言,远远不如武夫。
而经过今天这么一番商议,考试内容及流程大致也定下了:
第一场杂文,考两道题,诗赋歌论表笺疏等多种体裁中随机抽取两种,考察你的写作能力。其中,表、笺等更是标准公文写作格式,作为预备官员,肯定是要精通的。
写得文辞通顺即可,但你最好有点文采。考官也是人,在录取名额一定的情况下,文采好的肯定更能博取好印象,关键时刻或许就发挥作用了。
第二场帖经,邵树德有点犹豫是不是增加几道题,毕竟题目越少偶然性越大,但最后决定明年还是考五道题,对两道即可——这是客观题,有标准答桉的。
第三场对义,考五道经义解释,算半主观半客观题,对三道才算合格。
第四场策论,一般是针对实际事务,写下你的见解、剖析、推论或解决方案。
考试难吗?看起来不难。但大夏礼部每年给一百个名额,还真招不满,刷掉最多的居然是帖经,即五道填空题难住了至少两三成的人,做题家们不给力啊。
当然,这或许和风气有关。
即便盛唐之时,士人们也很喜欢出去玩,闷头在家读书的比较少。
晚唐之后,因为时局的关系,很多文人还要花时间练武。
比如理蕃院主簿刘去非,这厮明明是个文人,担任县吏,但“性粗鄙”,熟习骑马射箭,勇于近战搏斗。
这种文人,与做题家完全是两个路数,你让他默写填空,五道题对两道已经不容易了。但换成明清的读书人,正确率一定大幅度攀升,甚至五道全对都是易事,因为考试时并不会选特别偏、特别怪的题目。
简单来说,此时的文人,与明清时相比,武艺更出众,读的杂书也多,有的人甚至喜欢看兵书。且因为要考诗赋的缘故,文采也更加华丽,而这种文采华丽,也带来了性格、气质上的超脱、随意。
比如当年祖咏考进士,要求写五言十二句,他写了四句《终南望余雪》就交卷了。考官大惊,说你这不行啊,祖咏对答“文辞尽矣”,不必画蛇添足,后来也被认可了。
没有明清时那么循规蹈矩,个人意志与特色比较重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