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一章 拓跋 (第3/5页)
其实,鱼干是用盐腌的,卖贵一点并没什么。但京西北这一片的盐价嘛,真不算什么,这点便宜就没多少人去占了。
“原来如此。”刘三点了点头,道:“其实现在路好着哩。当年我去河东,驿道上那车辙印深得跟水沟一样,还纵横交错,一不小心就要崴了脚。今上修新路,都通到州里吧?”
“其实没有全通。”拓跋彝敏说道:“长安到潼关之间,也只通了一部分,有些地方可以跑大马车,有些地方就不行了。长安往西,只有长安到乾州是全通的,乾州往西则不然,有些县乡修好了,有些没有。”
“拓跋大郎懂得不少。”刘三说道。
拓跋彝敏闻言有些郁闷,我当年在淮南,好歹也是将校家庭出身,不比你这田舍夫懂得多?不过话又说回来了,刘三去过河东,也算见过世面了。
“再说这长夏商行,其实是内务府的产业。内务府知道么?”拓跋彝敏问道。
刘三摇了摇头。
“就是给天子赚钱的衙门。”拓跋彝敏简单地解释了一下,又道:“他们运鱼干来关中,其实是败笔,以后应该不会这样做了。但前些时日运了一批海象牙过来,很快被人抢购一空,赚疯了。”
刘三听了还没什么,但他儿子刘大壮却为之神往:生活在海里的象,那是什么模样的?
拓跋彝敏注意到了大壮的神色,说道:“你若愿意,可以去当武夫。平海军一直在招人呢。”
刘大壮有些意动。
刘三直接打了他一巴掌,怒斥不已。
拓跋彝敏、彝超二人笑得乐不可支。
不远处的驿道上响起了一阵马蹄声。随后便是大队车马,车上载着人和货物,百十个总是有的。
拓跋彝敏一愣,下意识走上前去观看,心中想着莫非是从蜀中北上的?
因为他们从南方过来,而那条驿道是通往蜀中的……
夏随唐制,并不限制百姓迁移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