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四章 铎鞘 (第4/5页)
听起来似乎不多,但这只是死的人,伤的人呢?
杨干贞目光一扫,前方浓雾之中,已经有排着长龙的夫子抬着伤兵下来了。
伤者或哀嚎,或咒骂,或哭喊,让杨干贞直皱眉头,太影响士气了。
伤兵营地边缘,还有许多人在唉声叹气。
他们身披毡皮,头发撮在一起,总为一髻,用头囊包裹在一起。
这发饰其实与南诏差不多。
唐代很多人去过南诏,回来后介绍了当地的风俗。
就衣服而言,“丈夫一切披毡,其余衣服略与汉同”。因为南诏畜牧业的比重很大,养殖牲畜较多,因此盛产皮毛,自然要物尽其用,毡皮是他们重要的衣物原料。
就发髻而言,与唐人戴幞头一样,他们也会把头发包起来,但又有不同,差异主要在发髻样式上。
他们很可能继承了古滇国人的椎髻风格,头发整体撮在一起。如果是有身份的人,在发髻边缘还会撮出角来,用红色绫缎制成的头囊包裹。如果是下级官员或普通百姓,不许撮角,头囊也是白色绫绢。
女人的发式则又有不同。她们的头发不是直接盘在一起,而是分编后再盘绕。
髻上多缀饰品。如果是贵妇人,则以珍珠、琥珀、金贝为发髻饰品,耳金环,象牙缠臂,衣裙衫。
蛮地无桑,但正如辽东有柞蚕一样,南诏有柘蚕,同样可以织锦,纺织技术相当不错。发展到现在,又大量种植棉花,贵族早就不披毡皮了,改穿棉布衣服。
杨干贞见到的这些人头上有囊角,显然不是普通人,但又身披毡皮,那就不是大长和国的贵族了,至少不是两京贵族。
事实上他们是沿途征召的部落首领,杨干贞早看出来了。
“骠信发怒了,不能继续拖延。”杨干贞理了理思绪,道:“过几日援军便可大至,骠信也会亲自北上,督促各部奋战。雅州是必须要夺下来的,无论付出什么代价。否则,便只有退兵一途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