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11章 淮南行之三 (第4/5页)
田地中央埋着一个大木桶,里面积满了粪尿,臭气熏天。
农人的粪勺撂在地上,可能是看到有大人物过来巡视后,直接吓得跑路了……
这是一副与北方迥异的农业生态景象。
邵树德想起了太子曾经提交的一份奏疏,重点提及江南农业的未来发展之路。
太子已经深刻认识到,与北方农民相比,江南农人的田地数量少得可怜,只能走精耕细作的路线。
他想到的办法是加强育种——与司农寺不谋而合。
后者培育的很多蔬菜种子,陆陆续续推广到了广阔的南方。
现在他们又盯上了果树、茶叶的育种,总之是在这条路子上使劲。
那么,有没有其他办法呢?
邵树德想到的只有桑基鱼塘。
这其实是一种曾经风靡一时,然后又慢慢衰落的生态农业模式。
他印象中明清时期就有了。但正如很多事物一样,在明清之前,其实都是有雏形的。
他自淮南一路南下,在漕渠上看了很久两岸的地形,认识到了淮南以及江南农业的特殊性。
从土地方面来说,因为沼泽、河流、湖泊遍地,获得土地基本只有一个办法,即围湖造田,但这需要漫长的过程,不是一时半会能奏效的。
以扬州为例,大片沼泽完全处于未开发状态。
已开发的部分,往往开发程度不够,农田被河湖包围,形成一个个宛立水中央的孤岛。
真正成熟的部分,也就城市周边罢了。
百姓们心里很清楚,在填出足够的陆地之前,他们要认真对待手里的每一块田地,尽可能精耕细作,获得更高的产量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