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谈骑马行军的问题 (第3/5页)
三个办法:
(1)往死里骑,充分压榨马的生命潜能,跑死跑废拉倒,不惜损耗大量马匹。
马的无损负重是马体重的15%,超过15%,走一段必须要休息。超过30%,只能短时间冲刺,时间长了马必然口吐白沫暴毙。
假设一匹马的体重是300公斤,那么无损负重是45公斤,差不多是行李的重量,其实我感觉大部分时候食水、器械、行李是超过45公斤的。“暴毙线”是90公斤,骑兵不着甲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超过这个重量,如果超过,胯下马儿的状况不对,立刻停下,或者在行进中换马骑乘。
(2)提前在各地准备大量马,到地头就更换全部马匹,全程换马不换人,和驿站有些类似,唐代在安西就大量使用这种模式。唐军多骑马步兵,步兵集结后,骑马至下一个地点更换马匹,然后再机动,曾经多次连续机动一千多里、两千多里。不然的话,以唐军在西域的那点兵力,无法控制那么大的地盘。
(3)带比平均一人三匹更多的马。《黑鞑事略》就记载蒙古人有至少五六匹马,事实上蒙古人作战,很少有低于一人五马的,一人十马的极端情况都有过,当然如果路不好走,会适当降低,但不会低于一人三马。甚至在第一波人走后,后面还会有人带着大量空载马匹跟上,给他们更换。
行进过程中换马骑乘,若要保持高速,就要在战马、驮马、骑乘马之外,有更多的备用马,可以是驮马,也可以是骑乘马,当然也可以是战马,但骑战马赶路太奢侈了。
(二)一人多马的情况下如何行军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