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蓬莱 (第4/5页)
岸上的船坞之内,工人们正在赶工改造着一艘船只。邵树德让人把御座搬了过来,饶有兴致地看着工匠们的动作。
大冷天的,马万鹏额头上已经沁出了汗珠。
圣人降下德音,若改造好这艘被命名为“海鲛丙”的船只,他可袭得县子爵位。
是的,这已经是他们制造的第三艘船只了。
第一艘由圣人赐名“海鲛”,远航之后,出现了许多问题,于是重新设计建造。
第二艘是在赤山浦建的,速度很快,不过运气不好,航行至海州的路上,遇到了比较严重的风浪,船体结构又出现了损坏。
经过一番研究之后,众人群策群力,反复讨论,认为是船肋不够密实,支撑力不够,于是决(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彩继续)
定多加一些船肋。
不过方才圣人又提出了船材问题,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忧虑的事情。但好的船材多在南方,你也不可能跑到人家的地盘上去砍伐大木再运回来,这就很难解决了。
“龙骨尽量不要拼接。这船并不大,一整个大木切削后做龙骨即可。”邵树德看了一会,忍不住靠近船坞,与马万鹏进行讨论。
船材确实是个难题。
从世界造船史来说,北方确实没有顶级的船材。十六七世纪之时,英国人为了发展海军,大力种橡树。但在殖民美洲、亚洲之后,他们很快抛弃了橡树,转用热带大木,比如密度、柔韧性和加工性能达到完美平衡的柚木。
没有柚木,也尽量选用红木大类。
至于龙骨,则用一整根大木加工。
不过随着船越造越大,美洲的原始森林被破坏得越来越厉害,这种高大笔直的大木越来越少,不得不采用龙骨拼接的办法————葡萄牙人殖民南美之后,短短两个世纪,将长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巴西原始森林破坏得跟狗啃的一样,无数优质巴西苏木消失了,而巴西的国名,就来自这种树。
“陛下所言极是。”马万鹏回道:“然河南战乱已久,高大笔直的树木不易寻找。臣也是多方询问,攒了数百根通透笔直的大木。”
“朕已在直隶道西面几个州下禁伐令,年岁越久的树,越不许砍伐。”邵树德说道:“不过你说得多,中原战乱已久,大木难寻。玄宗时造河阳三桥,还得去江西伐木造船。不过中原没有,契丹地界却有很多。柞木也是一种不错的船材,凑合着用了。”
“契丹……”马万鹏无语了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