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中解答一些问题 (第2/5页)
内迁匈奴、乌桓人是半定居形式。
种地时,往往种子一撒,然后就不管了,秋天再来收割,贮藏于地窖之内。
这种习惯在后世诸胡中依然有体现。
唐代的吐蕃人占领河陇后,在当地种青稞、麦子,是同样的操作方式,播种就完事了,没有田间管理。
五代时的奚人“春借边民之荒田种穄,秋熟乃来收获,毕则窖于山下。”
甚至到了蒙古人那会,依然如此——“蒙古昔种田,撒种委之去,谓曰靠天收,秋成返刈获。其去非无因,或猎或牧。”
种地只是增强了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,让他们能养活更多人,事实上他们是半农半牧的生产形式。
这从他们的食物、衣物上就能看得出来——不种桑麻织布,主要穿皮裘,食物中存在大量牛羊乳、肉类。
有些人有一个很大的误区,就是认为兵要一直养着。
事实上,在唐玄宗时期开始大规模募兵(职业化)以前,中国一直是少量募兵+大量征兵的形式。
什么是征兵?
就是从地里拉来农民打仗,打完仗解散,回去种地。
下次需要打仗时,再把你征发起来。
但募兵呢?
募兵是有军饷的,有一笔庞大的维持费用。
开启大规模职业化募兵的唐朝最多时有多少兵?
唐玄宗天宝十节度的兵力数据摆在那里,光一個范阳镇就九万人,当时全国大约56-60万军队。
但请注意,这个时候的军队,并不完全脱产,还有一部分人是屯田的。
有书友提到怛罗斯之战,其实高仙芝没多少兵。
整个安西四镇,也就两万余兵。
他当时应该是挑选了几千或一万兵——不可能全部调走,地方要驻防——然后又征发了“土团乡夫”(农闲时操练的农民)一万余人,凑足了两万唐军(1万以内的正规军+1万多土团兵)。
另外,他还征发了蕃部丁壮五万人——葛逻禄、突厥种部落。
再回到唐代兵力。
到了中唐藩镇割据时期是多少人呢?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