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单介绍下休耕轮作制度 (第2/5页)
到了东汉,连种愈多,休耕慢慢减少,大概还是因为人口压力。
说完东方,再说西方。
欧洲中世纪时也有古老的休耕轮作制度,且一直延续到了17、18世纪。
这个时候,资料就很详实了,没有休耕轮作的技术细节,只提了名词,而且17世纪的中国早就不存在多少休耕轮作传统了,原因大概还是人口爆炸。
众所周知,在工业革命之前,西方农业主要还是庄园制,和中国魏晋时代有些类似。
他们的轮作休耕制度很简单,也被称为“三圃制”。
即地大体分成三大部分,第一部分叫“春播地”,一般种豆子、荞麦等农作物。
第二部分叫“秋播地”,一般种小麦、黑麦之类。
第三部分叫“休耕地”,一般种牧草或经济作物,或者干脆什么也不种,荒废一年养护地力。
这种制度一年可以收获两次粮食。
到了17、18世纪,因为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,以及航海贸易的盛行,欧洲国家的休耕轮作制度开始了改进,且带有大量的经济作物特征,主要是牲畜,因为人要吃肉和奶。
以人口最密集、商品经济最发达的低地地区今荷兰、比利时为例,一个典型的庄园运作模式是
第一年:
春播地A种荞麦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