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着姓名学国学 第256章 铁打的君王,流水的宰相 (第2/5页)
甲骨文的“宰”,字形是这样的:上面是一座房子的样子,里面是一把刑刀的样子。宰的本义,是在屋里从事劳动的奴隶。这些人,可以称作家仆,与从事户外工作的奴隶不同。
《礼记·曲礼下》云:“问大夫之富,曰:有宰?食力?”在远古时代,一个奴隶主的富裕程度主要看两点,一点是干家务活的奴隶有多少,一点是干农活的奴隶有多少。
这和现在不一样。现在主要看银行存款和不动产的多少。
在屋里干家务活的家奴,要么拥有专业技术,比如杀猪的屠夫,比如烧菜的厨子,比如做衣的裁缝;要么深受家主信任得以随侍身边。他们在奴隶中的地位比较高,可以按照家主的意见管理和指挥其他奴隶。这些人,可以称作管家。
当家主们掌控的土地越来越广阔时,家便成了国,奴隶主便成了君主,家仆便成了文武百官,而管家则成了百官的总管,也叫宰。
为什么要叫宰呢?
因为在远古时代,国家最重要的事务是祭祀,所以祭祀前负责宰杀家畜用来献祭的工作也非常重要。比如西周的周公旦,他的官职名称就是太宰。
更早以前,殷商的伊尹则称相,也叫尹。
宰是主宰,相是辅助,合起来就是宰相,辅佐君主主宰天下的意思。
但中国五千年历史,似乎从来没有专门设置过一个官职,名字叫宰相。宰相的正式官名一直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更替,先后出现过相、尹、宰、丞相、相国、大司徒、侍中、中书令、尚书令、同平章事、内阁大学士、军机大臣等等几十种官名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