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着姓名学国学 第271章 地火明夷中的回光返照 (第3/5页)
韬光养晦这个成语,典出唐宣宗。
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儿子,唐穆宗李恒的弟弟。唐穆宗驾崩之后,他的儿子李湛、李昂和李炎相继登基继位。一般来说,身为三朝皇叔的李忱已无缘帝位。
《旧唐书·宣宗记》记载他“历太和会昌朝,愈事韬晦,群居游处,未尝有言。”李忱一直隐藏才能不使外露。在唐武宗李炎登基之后,他更是明智地请求落发为僧,法号琼俊,游迹江湖而远离是非之地。期间,他隐居福建天竺山真寂寺三年,某次与高僧黄蘖和尚观瀑吟诗时偶露峥嵘。
黄蘖和尚遥观峭壁飞瀑,忽生雅兴,得一佳句:千岩万壑不辞劳,远看方知出处高。
李忱应声接出下句:溪涧岂能留得住,终归大海作波涛。他终归大海登基为帝那一年,已年近不惑。
《易经》通常被认为是儒家经典,却与道家学说有许多相通之处。这不奇怪,实际上儒家与道家,都从易经中吸收过养分。只不过儒家吸收其用,以自强不息,厚德载物。而道家吸收其体,得其变易与辩证之道。
在《道德经》中有许多“用晦而明”的同义词,如大智若愚、大巧若拙、大音希声、大象无形,如无为而为,如和光同尘,如藏而不露。
而在儒家思想中,则有两个字:中庸。
不偏不倚即为中庸。凡事注意分寸,不走极端,强调一种“和”的状态。
低调内敛而谦逊自守,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骨子里的立身处世的方式和态度。
收敛锋芒其实很好,若是锋芒毕露,凡事冲在最前面,结果通常很糟糕。
为什么糟糕呢?因为枪打出头鸟嘛!
但是,凡事都要退缩不前吗?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