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八章 榷税 (第3/5页)
但煤炭的产量、成本比起木炭来说,却要便宜太多了。尤其是灵州那地方,羊蹄子刨草根的时候都弄出过煤,用“半匹红纱一丈绫”来给一千斤煤炭定价,却又有得赚,给幕府贡献良多。
张居翰不知北平府煤价几何,多半比灵州贵不少,想来是相当赚钱的。
另者,煤采出来后要洗,洗完后沉淀下来的煤粉可拿去做煤球或烧砖,甚至就连煤矸石破碎后,混以黄泥,都可以拿来烧,这同样是一笔收入。
“朝廷要开始收榷煤钱了吧?”元行钦突然问道。
张居翰先是一愣,继而轻轻点了点头,道:“多半是了。”
其实,大伙现在都摸清楚圣人的套路了。
一种事物新出来的时候,他不会收税,甚至千方百计给予便利,呵护其成长,让更多的人使用,最终达到离不开的程度。
因为任何一种新生事物,刚出来时其地位并不稳固,了解的人也不多。这时候如果竭泽而渔,就可能令其夭折,从此消失。
等到走入千家万户,使用的人越来越多,从事这个行当的人也越来越多之时,就可以慢慢收获果实了。
就像煤这种东西,几十年前太原百姓最开始使用。那会还叫“石炭”,自己随便挖,没人要钱,根本不像一门生意,所以很长时间没发展起来。
大唐各处零零星星出现了一些煤矿,但都局限于当地。就整个天下而言,用的人极少极少。
但圣人在关北禁止人们伐树,令以煤代之。虽然执行过程中有很大程度走样了,很多人仍然偷偷伐树烧炭,甚至到了今天仍然如此,但煤炭的使用人群大幅度增加,也是不争的事实。
随着圣人在军事上的连番胜利,控制的州县越来越多,其他地方也陆陆续续兴起采煤业,如同州煤矿、修武煤矿、梁县煤矿等等。
虽然公卿贵族们觉得煤炭不如木炭好,但对普通百姓而言,煤炭的价格实在太亲民了,久而久之,就把木炭打得溃不成军,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。
圣人说他最初推广煤炭是为了“保护环境”,说关北的森林一旦砍掉,随着天气渐寒,就再也长不回来了,然后都会变成沙地,百姓无法生存。
张居翰是不太信的。但无论怎样,圣人确实做到了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